與股票相比,投資物業年期較長,加上通常跟大方向走,少有如股票般個別發展,無需常常「睇住個市」,另外考慮到住屋永遠有需求,所以不少人都喜歡「買磚頭」保值。
但現在香港連居屋都可以高達800萬,首期都難儲,又如何研究買樓保值呢?再說,美國加息風險、樓市辣招,常常聽到人們說遲早「爆煲」,令不少人對買樓卻步。
但正如之前所說,投資物業的好處極多,於是近年來愈來愈多人加入海外投資物業的行列。海外投資物業除了成本較低,更可分散風險,即使自己國家經濟環境有所轉變,資產也較不易大幅貶值。其中,較受各地投資者歡迎的國家包括:
1) 英國
英國房價在2013年初開始迅速回升,而且範圍不僅僅局限在倫敦,其它地區的房價也在大幅回升,回報率甚是可觀。但隨着海外投資者湧入,英國樓價較2007年的高峰期更高,為穩定當地樓市,英國政府在去年底宣布,海外房產投資者將於2015年4月起向當地政府繳交資本增值稅。
2) 美國
現今,美國所有房屋的平均中間價格為16.3萬美元,在許多城市都可找到遠低於此的價格,而在香港,這個價錢連劏房也未必買到!加上,美國空置率低,租金回報相對穩定,配合相對完善和成熟的房產法律制度和市場(如房產信息是公開的,購房者可以去政府網站查看意向房產的全部詳細信息),都能為投資者提供相當保障。
3) 西班牙
過去西班牙並非海外投資的熱門選項,然而,近年來,受金融危機影響,西班牙的樓價已由高位下跌了近半,不少西班牙人更無奈出售他們的第二居所,因此海外買家便有機會買到一些優質物業,物業升值潛力較大,但要留意的是該國的稅務成本較高,同時一般要求在簽約及收樓時支付全數,分期付款的機會很微。
4) 澳州
澳州完善的法規,尤其是在物業市場的行業規範與管理,能保障消費者權益,配合其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,在該處投資物業的風險相對較低。只是,近年其樓價不斷上升,儘管仍有頗大升值空間,較高昂的「入場費」使其未必適合資金不算充裕的投資者。
5) 日本
日本租客的自律舉世聞名,「租霸」幾乎不會出現,日本住房的租務回報更可高達5%-15%(香港為3%-4%),而且日本房地產泡沫在90年代初爆破後,一直在低位徘徊,顯得相當吸引。但是購買日本物業所涉及的相關稅項並不少,加上日圓貶值,日圓的租金兌換成港元,可能讓投資回報大打折扣。
6) 泰國
泰國經濟發展仍處起步階段,其物業平均呎價約為香港市區樓價約十分之一。但其在2003-2013年間的升幅僅有24.2% (香港為1.6倍),回報率相對較低,適合作中長線投資。另外要留意泰國規定海外買家只能擁有當地物業業權最多49%,所以不能買入整座別墅或整幢樓宇。
免責聲明:本文內容整合網絡資訊及本人經驗所得,僅供參考之用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。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之準確性及可靠性,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,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,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,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。